邢乃贵:新时代高中生劳动素养评价标准研究
2024/12/13 9:53:39 科研 浏览量 :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新时代高中生劳动素养评价标准。通过深入分析习近平主席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相关政策文件,明确劳动素养的内涵与维度,结合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构建出一套具有科学性、可行性的劳动素养评价标准体系,以期为高中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与质量提升提供有力支撑,促进高中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使其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新时代;高中生;劳动素养;评价标准

一、引言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新时代背景下,高中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主力军,其劳动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然而,目前对于高中生劳动素养的评价缺乏统一、科学、完善的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劳动教育的实施效果和质量。因此,构建新时代高中生劳动素养评价标准具有迫切的现实需求和重要的理论价值。

二、习近平主席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讲话精神及相关政策解读

(一)习近平主席重要讲话精神

习近平主席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多次强调劳动的重要性,指出 “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倡导全社会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培养一代又一代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这为新时代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即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积极的劳动态度,使其深刻认识到劳动对于个人成长、社会发展和国家进步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劳动的内在动力。

(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该意见明确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提出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在劳动素养培养方面,强调要通过劳动教育,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这为高中生劳动素养的内涵和培养方向提供了宏观指导,明确了劳动素养涵盖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能力和劳动习惯等多个维度。

(三)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教育部的这一纲要进一步细化了各学段劳动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实施途径,对高中阶段劳动教育的内容和要求进行了具体阐述。高中阶段要注重围绕丰富职业体验,开展服务性劳动、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熟练掌握一定劳动技能,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具有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这为高中生劳动素养评价标准的构建提供了更为具体的依据,明确了在劳动技能、劳动情感和劳动态度等方面的评价重点。

三、新时代高中生劳动素养的内涵与维度

(一)劳动观念

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高中生应深刻认识到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创造社会财富和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途径。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具有同等的尊严和价值,摒弃轻视劳动、好逸恶劳等错误观念,树立依靠劳动创造美好生活、通过劳动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价值取向。

劳动平等观

理解劳动不分贵贱,尊重每一位劳动者及其劳动成果,不论从事何种职业、处于何种岗位,都应受到平等的对待和尊重。消除职业歧视,形成对不同劳动形式的包容和认可态度,如尊重环卫工人、农民、工人等一线劳动者的辛勤付出,同时也重视科研人员、教师、医生等脑力劳动者的智慧贡献。

(二)劳动精神

1;勤俭精神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培养高中生勤俭节约的习惯,珍惜劳动成果,不铺张浪费。懂得资源的来之不易,通过合理消费、节约资源等行为体现对劳动的尊重和珍惜,如节约用水用电、爱惜粮食、合理利用学习用品等,将勤俭精神贯穿于生活的点滴之中。

2.奋斗精神

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具备坚韧不拔、勇于拼搏的奋斗精神。不畏惧困难,愿意付出努力去克服困难,在劳动实践中磨炼意志品质,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无论是参加学科竞赛、社团活动还是校园劳动、社会实践,都能保持积极向上、不懈奋斗的精神状态,为实现目标而持续努力。

3.创新精神

鼓励高中生在劳动过程中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敢于提出新的想法和见解,尝试运用新的方法和技术解决劳动中遇到的问题,如在科技创新活动、劳动技能竞赛中展现出创新意识和创造力,通过创造性劳动提高劳动效率和质量,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4.奉献精神

培养高中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使其明白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社区服务等公益性劳动活动,主动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不计较个人得失,在奉献中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如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关爱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等志愿服务活动,展现出乐于奉献的高尚品质。

(三)劳动能力

1.基本生活劳动能力

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能够熟练掌握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劳动技能,如整理个人物品、打扫房间、洗衣做饭、修理简单的生活用品等。这些基本生活劳动能力是高中生自理自立的基础,也是培养其责任感和自信心的重要途径,使其能够在离开家庭的环境下照顾好自己的生活起居,为未来的独立生活做好准备。

2.生产劳动技能

了解一定的现代生产知识和技术,掌握一些基本的生产劳动技能,如农业生产中的种植、养殖技术,工业生产中的简单加工、制造工艺,以及服务业中的接待、服务技巧等。通过参与生产劳动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水平,使其了解生产过程和劳动价值创造过程,为今后的职业选择和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3.劳动规划与组织能力

在参与集体劳动或项目式劳动活动时,高中生应具备一定的劳动规划与组织能力。能够根据劳动任务的目标和要求,合理安排劳动时间、分配劳动资源、制定劳动计划,并有效地组织实施,协调团队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确保劳动任务的顺利完成。这种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四)劳动习惯

1.主动劳动习惯

培养高中生主动参与劳动的意识和习惯,使其能够自觉承担家庭、学校和社会中的劳动任务,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安排。无论是日常家务劳动、校园值日劳动还是社区公益劳动,都能积极主动地去完成,将劳动视为一种生活常态和内在需求,形成积极主动的劳动态度和行为习惯。

2.遵守劳动纪律习惯

在劳动过程中,教育高中生遵守劳动纪律和安全操作规程,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劳动操作,确保劳动过程的安全和有序。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纪律观念,使其明白遵守纪律是保证劳动质量和效率的重要前提,如在实验室操作、工厂实习等劳动场景中,严格遵守相关规章制度,避免因违规操作而引发安全事故或造成劳动成果的损失。

3.劳动反思习惯

引导高中生在劳动结束后,及时进行劳动反思和总结。能够对劳动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进行回顾和分析,思考自己在劳动技能、劳动态度、团队协作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措施和方法。通过劳动反思习惯的培养,促进学生不断提高劳动能力和素养水平,实现自我成长和进步。

四、新时代高中生劳动素养评价标准的构建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评价标准的构建应基于科学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充分考虑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劳动教育的特点。评价指标应具有明确的定义和可操作性,能够准确反映劳动素养的内涵和各个维度,避免主观随意性和模糊性。同时,评价方法应科学合理,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确保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二)全面性原则

评价标准应涵盖劳动素养的各个方面,包括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能力和劳动习惯等,不能片面地强调某一维度而忽视其他维度。要全面、综合地评价高中生的劳动素养水平,既要关注学生在劳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掌握情况,也要重视学生在劳动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以及在劳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确保评价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三)发展性原则

评价标准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具有动态性和前瞻性。要关注学生在劳动素养方面的成长过程和进步情况,不仅要评价学生的现有水平,更要注重发现学生的潜力和发展空间,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和指导,促进学生在劳动教育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劳动素养,以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四)可行性原则

评价标准应具有实际可操作性,易于被广大教育工作者、学生和家长理解和接受。评价指标的选取应简洁明了,评价方法应简便易行,所需的评价工具和资源应易于获取和实施。同时,评价过程应符合学校和家庭的实际教育教学环境和条件,避免过于复杂或理想化的评价方案,确保评价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并取得实效。

(五)导向性原则

评价标准应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能够引导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重视劳动教育,积极开展劳动实践活动,促进劳动素养的培养和提升。评价指标和权重的设置应突出劳动教育的重点和关键目标,鼓励学生在劳动观念、精神和能力等方面的积极发展,为高中劳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指明方向,推动劳动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

五、新时代高中生劳动素养评价标准的具体内容与指标体系

(一)劳动观念评价指标

劳动价值观认知(20 分)

能够准确阐述劳动对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意义(10 分)。

对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价值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不存在职业歧视观念(10 分)。

劳动平等观表现(20 分)

在日常生活中尊重不同职业劳动者,言行举止体现对劳动者的尊重(10 分)。

积极传播劳动平等的观念,对身边存在的职业歧视现象能够正确引导和纠正(10 分)。

(二)劳动精神评价指标

勤俭精神体现(15 分)

个人物品摆放整齐、爱护公共财物,无浪费资源现象(如节约水电、粮食等)(8 分)。

能够合理规划个人消费,不盲目攀比,倡导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7 分)。

奋斗精神展现(15 分)

在面对学习和劳动困难时,不轻易放弃,努力克服困难并取得一定进步(8 分)。

积极参加具有挑战性的劳动任务或活动,如学科竞赛、社团活动等,并在其中表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7 分)。

创新精神发挥(20 分)

在劳动实践中能够提出创新性的想法或建议,并尝试付诸实践(10 分)。

积极参与AILD劳动技能大赛,取得一定的劳动成果(10 分)。

奉献精神践行(15 分)

主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或社区公益劳动,服务时长达到一定标准(8 分)。

在奉献活动中表现积极,能够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得到他人认可(7 分)。

(三)劳动能力评价指标

基本生活劳动能力(20 分)

熟练掌握整理内务、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等基本生活技能,能够独立完成日常生活自理任务(10 分)。

能够对常见的生活用品进行简单维修和保养,如修理桌椅、更换灯泡等(10 分)。

生产劳动技能(20 分)

了解至少一种现代生产技术(如农业种植技术、工业加工工艺等),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际操作(10 分)。

在生产劳动实践中,能够按照要求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产品质量达到合格标准(10 分)。

劳动规划与组织能力(15 分)

在参与集体劳动时,能够制定合理的劳动计划,明确分工和时间安排(8 分)。

能够有效地组织团队成员实施劳动计划,协调解决劳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劳动任务顺利完成(7 分)。

(四)劳动习惯评价指标

主动劳动习惯养成(15 分)

在家中主动承担家务劳动,无需父母督促(8 分)。

在学校积极参与班级值日、校园劳动等活动,表现主动积极(7 分)。

遵守劳动纪律习惯(15 分)

在劳动过程中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和安全操作规程,无违规违纪行为(10 分)。

能够提醒和督促他人遵守劳动纪律,维护劳动秩序(5 分)。

劳动反思习惯形成(10 分)

在每次劳动结束后,能够主动对劳动过程进行总结反思,撰写劳动心得或体会(6 分)。

根据劳动反思结果,能够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并在后续劳动中加以实践(4 分)。

六、实施方法与途径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

1.学生自评

学生是劳动素养发展的主体,通过自评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管理能力。学生应定期对照劳动素养评价标准,对自己在劳动观念、精神、能力和习惯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撰写劳动成长记录,如实反映自己在劳动教育中的收获和进步,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同时,鼓励学生制定个人劳动素养提升计划,明确努力方向和目标,促进自我发展。

2.同伴互评

同伴互评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了解自己在劳动中的表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在集体劳动或小组劳动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同伴互评,让学生相互评价对方在劳动过程中的参与度、团队协作能力、劳动技能掌握情况以及劳动态度等方面的表现,提出优点和建议。同伴互评应遵循客观、公正、友善的原则,避免恶意评价和敷衍了事,通过互评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

3.教师评价

教师在劳动素养评价中起着主导作用,应依据评价标准,全面、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劳动素养水平。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在劳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学习成果,更要重视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态度转变和价值观的形成。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劳动实践指导、作业批改、与学生交流等多种方式收集评价信息,定期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并及时向学生反馈评价结果,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改进和提高劳动素养。

4.家长评价

家庭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家长对学生劳动素养的评价具有独特的价值。家长可以根据学生在家中的劳动表现,如家务劳动的参与度、劳动习惯的养成情况、对劳动的态度等方面进行评价,如实填写家长评价表或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为学校劳动教育提供补充信息。同时,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劳动教育,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家庭劳动环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二)评价方法多样化

1.观察记录法

教师和家长应在学生日常的劳动实践活动中,仔细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操作技能、团队协作情况以及劳动态度等,并及时进行记录。观察记录可以采用轶事记录、时间取样、事件取样等方法,详细描述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典型行为和突出表现,为评价学生的劳动素养提供客观、真实的依据。例如,在学校组织的校园植树活动中,观察学生的挖坑、植树、浇水等操作过程,以及与同学之间的合作互动情况,记录学生在活动中的积极性、责任感和劳动技能的熟练程度等方面的表现。

2.问卷调查法

设计科学合理的劳动素养调查问卷,针对学生、家长和教师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学生劳动素养发展状况的看法和评价。问卷内容应涵盖劳动观念、精神、能力和习惯等各个维度,采用选择题、简答题、量表题等多种题型,以便全面收集评价信息。通过对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以初步了解学生劳动素养的整体水平和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的评价和改进提供参考依据。例如,向学生发放关于劳动价值观的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不同劳动形式的认知和态度,以及对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解程度等。

3.作品分析法

学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劳动作品,如手工制作、科技创新作品、劳动实践报告、摄影作品等。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分析,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学生的劳动技能水平、创新能力、审美能力以及劳动态度等。教师应根据不同类型作品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注重挖掘作品背后所体现的学生的劳动素养发展情况。例如,在评价学生的科技创新作品时,不仅要关注作品的创新性和实用性,还要考察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所展现的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对科学技术的兴趣。

总之,新时代高中生劳动素养评价标准的构建与实施是一项系统且重要的工程。通过明确其内涵维度、遵循科学构建原则,建立具体指标体系及多元化评价途径,能有效引导高中生劳动素养的培育发展。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个体综合素质,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还对推动高中劳动教育质量提升具有关键作用。未来,需持续关注劳动教育发展动态,进一步完善评价标准,让劳动素养成为高中生的核心素养之一,为国家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简介:

邢乃贵:研究员,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副会长、全国青少年劳动技能与智能设计大赛(AILD)全国组委会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劳动教育分会常务理事、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智库(EASDT)主任、全球化智库(CCG)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