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传宝:加强劳动教育,一定要从正确理解劳动教育概念开始
2022/4/8 15:48:59 动态 浏览量 :

檀传宝:加强劳动教育,一定要从正确理解劳动教育概念开始


“新时期学校要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就一定要从正确理解劳动教育概念开始”。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檀传宝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题为《劳动教育从正确理解概念开始》一文中如此强调。


劳动教育存在误读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以来,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制定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文件相继出台,全国范围内劳动教育呈现出如火如荼的局面。

与此同时,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也暴露了许多问题,最为典型的两种偏差是“有劳动,无教育”现象和对劳动教育“动动手、流流汗”的误读。


两种实践偏差的背后


所谓“有劳动,无教育”现象,是指在当前教育实践中广泛存在的将学生带到劳动现场就万事大吉、就算是“开展了劳动教育”的简单思维和粗糙做法。

具体表现为在劳动教育形式上用直接劳动代替对劳动的教育设计,在资源开发上将劳动教育资源简单等同于劳动资源,在评价上则用对劳动成果的评价来取代对劳动教育综合育人效果的评价等。

 “有劳动,无教育”现象的产生,本质上是一种教育实践的懒汉思维在作怪,其结果有可能是“反劳动教育”的。

比如很多学生在体验到真实劳动的艰辛之后,产生了逃避劳动的观念与行为,而这刚好违背劳动教育希望学生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初衷。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所谓对“动动手、流流汗”政策的错误解读,就是借“动动手、流流汗”将劳动教育目标、内容、方法简单化。

一个普遍但是荒谬的劳动教育场景是:小学生“种庄稼”、中学生“种庄稼”,大学生还在“种庄稼”。

鉴于劳动教育有历史的继承性,改革开放以来青少年也的确相对缺乏体力劳动锻炼的实际,劳动教育中应该让孩子“动动手、流流汗”,但是实践过程中将全部劳动教育等同于“动动手、流流汗”,就是对劳动教育的误读。

这种误读会误导儿童对于劳动概念的准确理解,以为劳动就是体力劳动,不流汗的工作就不是劳动。

更为严重的是,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这种劳动教育模式的惯性思维无法回应新时代对于劳动教育的迫切诉求。

无论是“有劳动,无教育”现象的产生,还是对“动动手、流流汗”政策的误读,都有一个共同原因,就是教育工作者在认识上没有形成对劳动教育概念及其与德、智、体、美“四育”关系的正确理解。

所以新时期学校要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就一定要从正确理解劳动教育概念开始。


正确理解劳动教育的概念


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不同,劳动教育其实是一个复合性的教育概念。

换句话说,当我们要通过劳动教育培育热爱劳动等劳动价值观时,劳动教育就是德育;

当我们要让儿童思考劳动过程的原理、奥秘时,劳动教育就成为智育;

当“动动手、流流汗”发挥强健体魄、增强体能作用的时候,劳动教育已经是体育;

当我们引导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去设计创造美的成果,劳动教育就是美育。

人为将劳动教育像切豆腐那样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一刀两断,让劳动教育成为一个独立、孤立的教育形态,本来就是错误的。

从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关系看,劳动教育中的“劳动”与生产劳动意义上的“劳动”并非一个完全相同的概念;劳动教育是基本素养到真正劳动实践的“中介环节”。

也就是说,德、智、体、美着眼点在于人的基本素养;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则是对基本素养的培育。

从这个意义上说,劳动教育是一般素养在教育过程中的“学以致用”,或者德智体美学习之后的“理论联系实际”环节。

这就意味着:劳动教育应当通过特定劳动实践形式与教育目的的自觉衔接,实现对受教育者德、智、体、美诸素养之“理论联系实际”的培育。

同时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证明:劳动教育是一个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杂糅在一起的复合性教育概念。


对劳动教育概念的准确认识、把握十分重要。


若我们否认劳动教育是一个复合性概念,就一定会非让劳动教育与其他教育生硬“区别开来”不可。

若我们否认劳动教育是基本素养到真正劳动实践的“中介环节”,就一定会将劳动教育简单等同于“体力锻炼”。

其结果当然就是“有劳动,无教育”现象的产生,以及对“动动手、流流汗”政策的误读。

在中小学,劳动教育应当注意在形式上更有美感、主体性,避免劳动教育形式的简单化,以适应当代青少年自由个性的发展需要和新时代对于“创造性劳动”的强烈需求。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檀传宝

职务: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