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因地制宜推动劳动教育深入开展
2021/12/28 16:08:02 动态 浏览量 :

湖南省长沙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充分发掘新时代劳动教育内涵,因地制宜拓展劳动教育空间,多措并举优化劳动教育环境,着力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


  挖潜拓域,让劳动场所多起来。采取“整体+边角形式,打造立体校园,丰富劳动实践场所。近年来,市财政投入500余万元建设省、市级劳动实践场所建设校181所,整合农村学校及周边农田、土地资源,建设乡村少年宫171个。针对城区校园面积小、用地紧张的实际,发动学校利用各类空间改造成校内劳动场所。如,周南梅溪湖中学把校内停车场改为种植园,建设物联网+现代劳动教育基地;高新区金桥小学、东方红小学等学校利用屋顶开辟农场;芙蓉区朝阳小学、育才第三小学、雨花区桔园小学等将原有的灌木丛改建成种植基地;长郡湘府中学、市实验中学将杨梅园打造成劳动实践场所。采取“区域+基地形式,将研学实践基地和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打造为劳动体验实践场所,并纳入市综合实践服务管理平台进行管理,学生可通过人人通平台预约,免费到市图书馆、艺术馆、科技馆、植物园等进行小小图书管理员”“博物馆讲解员”“小小牙医等体验活动。积极联合有关部门,将隆平水稻博物馆、简牍博物馆等公益场馆纳入市综合实践基地,向中小学生免费开放,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每年接待学生超1.3万人次。突出劳动实践导向,建设146个学农实践基地,为中小学生提供较为充足的户外劳动实践场地。


  联动协同,让学生动起来。推动“专职+兼职联合指导。完善劳动教育管理机制,构建政府主导、专家指导、学校实施的工作体系,着力打造劳动教育、综合实践、通用技术等教师共同参与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发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聘请高校教师、劳模、职校教师、能工巧匠、专业技术人员和非遗传人等担任兼职教师,解决劳动教育专业师资不够的问题。如,雨花区每年拿出160万购买服务,聘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进课堂,惠及全区5万多名学生;雨花区砂子塘吉联小学聘请70多名家长、15名农业科技博士生组建劳动教育师资团队。推动课程+实践”有机融合。指导学校开足开好课程,明确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劳动教育内容不少于50%,劳动实践在研学实践活动占比不低于50%。分学段明确劳动教育重点内容,组织编写《长沙市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指导手册》,小学侧重劳动习惯养成,初中侧重劳动技能培养,高中侧重劳动实践与创新,开发了包括家政劳动实践、农林劳动实践、工业制造实践、工艺技术实践、设计创造实践、职业体验实践等六大模块,着力构建小初高相互衔接、螺旋上升的劳动教育内容体系,让学生在学习劳动知识的同时,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接受劳动教育熏陶。推动“校内+校外协同发力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劳动教育共同体,紧紧抓住学校和家庭两个阵地,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逐校逐年级列出劳动清单。学校在落实劳动课程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劳动社团、评选劳动达人、开展各类劳动技能竞赛、承包校内公共区域卫生等方式落实劳动教育。同时,将家务劳动纳入学校课程管理范畴,制定家务劳动指南,推动家长指导督促孩子完成洗碗、洗衣、卫生清扫等日常家务劳动。小学普遍设立无作业日,布置家庭劳动任务,分年级抓好落实。积极拓展社会资源,以项目为载体,开设系列劳动主题教育,通过社区和社会岗位开发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劳动实践机会,鼓励和支持学生深入城乡社区、福利院和公共场所等开展公益劳动、参加志愿服务、参与社区治理,增强社会责任感,探索打造学校教、老师带、学生做、社会补、家庭督的一体化联动格局。


强化引导,让劳动教育火起来。实行“过程+结果综合评价。修订《长沙市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方案》,明确每学年劳动实践类型、次数、时间等考核要求,指导学生如实记录劳动教育情况,纳入综合素质档案,促进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将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升学录取的重要依据。实行入口+出口增值考察。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推出《长沙市普通中小学校劳动教育状况评价指标》,制定评价标准,监测课程设置、教学实施、保障机制和学生劳动素养四大维度,将学生入学初监测与毕业时监测相对应,实施增量评价。2020年组织的专项测评表明,88.4%的中学生能按要求完成学校劳动实践任务,全市中学生劳动素养测评得分达82.37分(总分100分)。


来源: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