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西北,铸大国重器。潜心办学,育华夏栋梁。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源于1938年7月成立的国立西北工学院机械工程系与矿冶工程系,1956年西北工学院设立第四机械系,成为材料学院的主体。历经80余年的发展,由金属热处理、锻造、铸造、焊接和非金属材料5个专业方向,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协同并进的学科发展格局,领军人才辈出,科研成果丰硕,为推动材料科技进步、服务国家和国防重大战略需求、助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学科特色鲜明,创新活力强劲
学院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和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国家二级重点学科。材料学科在教育部前三轮学科评估中分别位居第9、第6和并列第3,第四轮获评A类,2017年跻身国家“一流学科”建设行列,ESI学科排名进入前1‰。学院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己任,重点开展先进材料及其精确成形技术的科学原理、应用基础和工程化应用的集成研究,构建了超高温结构复合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及凝固成形等多个优势学科方向。近年来,学院发展了纳米能源材料、先进润滑与密封材料、超导材料、材料基因工程等新学科方向,并与国家能源核电运营及寿命管理技术研发中心等机构合作,在江苏太仓成立先进核能材料研究院,依托西工大太仓校区筹建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与重庆两江新区合作,成立重庆高性能金属构件精确成形工程技术中心及重庆两航金属材料有限公司,交叉融合、宽强并蓄、多地协同发展的学科布局优势日益凸显。
教学成果丰硕,卓越人才辈出
学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具有家国情怀、追求卓越、引领未来的领军人才为目标,构建了分层次、有统筹的本研衔接课程体系,实施“寓教于研、寓学于研”的培养模式,切实增强学生的理想信念、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3项、一等奖1项,建成国家一流专业和国家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和省部级课程11门次。学院现有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2700余名。办学至今,先后为国防科技事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输送了上万名优秀毕业生,包括11名两院院士、20余名国家级人才,以及我国第一位铸造专业博士、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和50余位副总师以上的众多行业领军人才,成为铸就和续写“西工大现象”的中坚力量。
坚持引育并重,打造人才高地
学院坚持人才强院战略,实施优秀青年人才引育计划,支持教师开展创新性交叉研究和新方向探索研究,搭建人才成长阶梯。学院现有教职员工近300人,教授97人,副教授84人。其中,两院院士6人,国家级领军人才13人,国家级青年人才20余人,汇聚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国防科技工业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等多个高水平科研与教学团队,构筑起国内材料科技领域的人才高地。学院持续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改革优化评价体系,有效调动教职工干事创业积极性和主动性。
科研实力雄厚,国防贡献突出
学院为推动国防科技跨越式发展作出重要贡献。陶瓷基复合材料支撑9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碳/碳复合材料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相关成果在国庆60周年和70周年阅兵式上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学院在高性能金属材料及凝固成形、高能射线探测材料与器件、高温隐身材料、大型复杂难变形构件成形技术、高性能复杂金属构件增材成形技术与装备等方面也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成功解决我国众多“卡脖子”问题。学院建立了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超高温结构复合材料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近30个国家级和省部级平台,是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学院获国家技术发明一、二等奖等国家级科技奖20余项,全国创新争先奖2项,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奖1项。科研经费到款连续10年过亿,2018年首次突破2亿元并不断攀升。“十三五”以来,学院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近200项,承担国家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其他国家级项目300余项(含重大项目1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到款9.3亿元。依托学科优势培育的鑫垚、铂力特、超晶、迪泰克、航沣等高新技术企业,已成为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源头,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产学研用闭环发展模式。作为中国第一家全产业链3D打印公司,铂力特于2019年首批成功登陆科创板,为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再添硕果。
立足全球视野,深化全面合作
学院与100多所世界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法国索邦大学等10余所全球一流高校签署了学生本硕博多层次联合培养及交流交换项目协议,年均派出交流培养130余人。现有法国、美国、巴基斯坦等国40余名留学生来院攻读硕博士学位或进行短期交流。聘任了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学会院士等20余位国外知名高校或研究机构专家担任名誉教授或讲座教授。每年邀请近百名外籍专家来校讲学和开展联合研究,派出百余名教师出国访问,坚持举办3-5场高水平国际会议。50余人目前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和机构任职。新增国家创新引智基地2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校级国际联合研究机构11个,2名外籍专家获中国政府友谊奖,学院在世界材料领域的学科影响力和学术话语权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