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年来,各方面对劳动教育的认识逐步深化、探索积极推进、措施不断完善,劳动教育边缘化的局面正在发生改变,但总体看劳动教育仍是短板,工作中面临不少困难和障碍,需要持续用力、久久为功。12月13日,全国政协召开网络议政远程协商会,专门就此进行协商交流。现将有关发言摘登如下——
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朱之文作网络议政和调研情况综述:使劳动教育成为“五育”并举的有力支撑点
为开好这次远程协商会,民进中央和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精心组织前期调研和主题议政活动。一是召开专题座谈会,邀请教育部等5个部门有关负责同志介绍情况,有关专家发表意见。二是赴海南开展专题调研,并委托天津市、江苏省政协在当地协同调研,多方了解情况、听取建议。三是依托委员移动履职平台进行在线讨论,深入沟通交流。
通过调研了解到,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来,各地、各部门、各学校对劳动教育普遍重视起来,着力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并举,长期以来智育独大、劳动教育边缘化的局面正在发生改变。一些地方结合实际,出台配套政策措施,在优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拓展劳动教育渠道、创新劳动教育方式、增强劳动教育针对性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但总体看,在“五育”中,劳动教育依然薄弱。一是各方面重视程度不够,家庭、学校、社会未形成合力。二是劳动的育人功能未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内涵和目标不够明确,与学生发展结合不够,“有劳无教”现象依然突出。三是劳动教育实践资源总体匮乏,城乡等不同区域之间劳动教育开展不平衡。四是评价制度不完善,对开展劳动教育缺乏刚性约束和有效的激励引导。
委员们认为,要从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高度,将劳动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更加有力、更有针对性的措施,使劳动教育成为“五育”并举的有力支撑点。委员们的主要观点是:
一、强化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有关部门要以适当方式,进一步明确劳动教育的内涵及课程目标,突出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让广大学生理解劳动、学会劳动、参加劳动、热爱劳动,在劳动中培养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珍惜劳动成果等优良品质,增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和实践认同。
二、建立健全劳动课程体系。要聚焦劳动教育的课程化、生活化、常态化,坚持因地制宜,鼓励各地各校积极探索,构建形态多样、特色鲜明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大力开发深受学生喜爱的校本课程,让劳动课程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增强劳动课程的吸引力。
三、加强劳动教育资源统筹。把加强劳动教育条件保障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教育发展规划,创新体制机制,就近就地集约整合资源,建设一批劳动教育场所或劳动实践基地。通过加强培训、资源整合等多种方式,加强劳动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劳动教育的专业化水平。
四、科学构建劳动教育评价体系。要克服简单化倾向,突出劳动价值认同和劳动习惯养成,注重评价学生参加劳动的实际表现,引导学生将劳动升华为内在需求和自觉行为。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校长张政文:以劳动教育为抓手推动“五育”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创造了中华民族,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也必将创造出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劳动教育对推动劳动创新、建设教育强国意义重大。在专题调研中我了解到,各地区和学校积极落实中央要求,在“五育”并举、育才聚力方面取得一定成效。目前难点是:有的将劳动教育片面理解为增设劳动课程,理念和实践“两张皮”,可能给学生带来新的课业负担。有的德智体美劳“各吹各的号”,在“五育”融合格局下开展劳动教育的方式、载体、手段等有待深入挖掘。为此建议:
一、劳动教育自身要“硬”。积极构建学科坚实、“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加强学科支撑,推进劳动教育相关学科与专业建设;加强教材编写,将劳动教育课程教材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加强管理考核,明确各级各类学校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具体要求,探索建立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劳动教育标准体系、监控体系、评估体系和反馈体系。
二、在“五育”融合实施框架内推进劳动教育。要加强顶层设计,切实增强“五育”的关联度和衔接度,将劳动教育理念和实践形式与其他“四育”融通起来,使劳动教育成为“五育”的“筋骨”。同时也要遵循各学科教育规律,立足实际探索使各学科与劳动教育有效融合的着力点和推进方式。由各学科教学研究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融合教育教学指南。
三、贯彻“两个结合”,积极探索“传统文化+劳动教育”。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重要思想,以劳动教育为载体,在中小学生中大力弘扬勤俭持家、勤奋做事、勤勉为人的劳动美德,积极推进新时代耕读教育的新探索新实践,依托农业文化遗产地、农民丰收节等开展文化传承式劳动教育,传播耕读传家的优秀传统文化,让劳动培养学生的品德。
天津市滨海新区政协委员,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十三中学校长段红:完善中小学劳动素养评价制度
建立科学合理的中小学劳动素养评价制度,是贯彻落实《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关键内容之一。建议从开好课程、用好评价、抓好督导三个方面入手,改进目前存在的一些瓶颈问题。
一、真正上好劳动必修课。建议教育部尽快发布劳动教育课程教材、课程标准、课程实施要求,进一步细化劳动课程基本性质、目标内容、实施方式,特别是考核评价的具体内容和指标,比如劳动的能力、技能、价值观等。只有课程评价的指标清晰了,学校和老师才知道关注的重点在哪儿,教师也才能有案可依,有方可循,劳动教育课才不会流于形式走过场。
二、真正用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建议通过建立劳动清单、劳动教育评价手册等制度,明确劳动课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推进学生自主评价和教师、家长、伙伴评价的多元融合,使劳动教育过程性评价有章可循。加快构建劳动教育信息化评价系统,运用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全面客观记录学生课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优化劳动教育过程监测与纪实评价,规范公示、审核制度,使劳动教育结果性评价真实可靠。真正将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做真做实综合素质评价在评优评先、高一级学校录取升学中的重要作用,使劳动教育素养评价发挥实际作用。
三、真正发挥好督导检查作用。建议把劳动教育纳入教育督导体系,将督导结果作为衡量区域教育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以确保学校、学生劳动教育真实有效地开展。教育部要会同国家有关部门尽快出台督导评估具体实施办法,定期督导检查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劳动教育保障的落实情况,以及学校组织实施劳动教育情况。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依托真实情境,养成勤劳习惯
我所在的位置原来是锡山中学封闭的自行车库,经过改造开辟成为学生自主管理、建构生活秩序的城市社区。这里由学生市长管理,设有学生邮局、学生银行、服务中心、诚信超市、文创印刷、烘焙小站、媒体中心等,各种岗位服务人员各司其职。社街外面,校园分成37个包干区,每个班级在各自责任田里除草、养花、扫垃圾、养护树木,定期完成劳动责任,定期轮岗。在学校物联网农场里,学生完成育种实验,播种、嫁接、采摘,收获的青菜送到家政操作教室,有时邀请家长代表和任课老师一起烹饪,分享劳动的味道。
基层学校推进劳动教育,我认为要走出两个误区,一个是劳动概念的过度泛化,导致“动手实践、出力流汗”的基本劳动形态被弱化。另一个是严重依赖评价。一提劳动教育总在“顶层设计、课程体系、教材装备、师资力量、评价导向”上打转,不能实质性推进。我主张尽快地做起来、动起来,以“创设与生活关联的真实情境,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勤劳习惯”为基本遵循。为此建议:
一、家务劳动清单化。家庭是劳动教育第一课堂,烧菜做饭、清扫房间、个人洗衣是家庭劳动教育的三大内容。建议全国妇联发出倡议,发布家庭劳动教育大纲,指导家长认真地教育孩子学会承担家务,将来能够承担未来家庭角色的责任。在学校劳动课堂里,教孩子洗衣做饭,费力费时费资源,不宜全面推广。
二、校园劳动岗位化。校园食堂食品检验、学生宿舍管理等都可以设置为劳动岗位,我的体会是,让学生从身边事干起更能培养责任意识与劳动习惯。不能总想着去校外建基地、搞体验。
三、服务劳动学分化。按照国家课程标准,每位高中学生三年需完成不少于40小时的志愿者服务。我们按照要求组织了“温暖你成长我”志愿者团队活动,通过对服务的过程性记录,累计学时,赋予相应学分。
四、创造劳动课程化。在我们高中课程里面,必修课一共有88个学分,工程类课程占比偏低,只有7%。建议加强高中工程教育,建立起与大学贯通的、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国家教育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动手创造中培养未来工程师的品质。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第四中学校长马景林:促进家校社协同 推动劳动教育走深落实
近年来,我所在的北京四中努力突破校内场地等现实条件限制,积极探索家、校、社协同推行劳动教育,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一是勇于让学生走出校门,体验出力流汗的真实生产劳作。二是善于依托学生社团,结合志愿者服务工作,让学生们有机会走进社区、医院、养老院等机构开展服务性劳动。三是乐于家校合作,培养学生日常劳动技能。
实践中,我们也深切感受到问题的存在:面对高中阶段较大的升学压力,仍有部分家长不舍得让孩子从事体力劳动,孩子参与社区劳动的可能性降低了。部分社会机构出于安全等因素考量,对开门迎接学生参与社会劳动实践顾虑重重。为此建议:
一、虚实结合,强化家庭教育责任意识。不仅要让家长和学生重视劳动技能培养,还要使其深信参与劳动对个人全面成长至关重要,认同劳动与知识学习密不可分的关系。要广泛宣传普及家庭教育促进法,帮助广大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树立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良好家风,让家长了解“劳动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的实际价值,让孩子从小懂得劳动之义、明晓劳动之责。
二、密切联系,探索家校合作有效路径。支持学校强化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利用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会等多种途径密切家校联系,鼓励家校共同制定劳动活动规划方案、劳动任务清单,家校社区携手开展社会公益劳动等。使劳动教育切实融入家庭日常生活。加强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建设,协调家、校和社区的合作,开展高质量的生活本领教育。
三、健全政策,挖掘用好社会教育资源。进一步健全配套政策,帮助学校拓宽与社区和社会有关方面的沟通渠道,就场地运营、资源互通、安全保障等制定专项细则,有效调动社会力量的资源、资金、人才优势。支持引导基层社区和社会组织面向中小学生开放更多公益活动资源。
江苏省政协委员,南京晓庄学院副院长贾创雄:因地制宜拓展劳动实践场所
劳动实践场所是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有效载体和“第二课堂”。当前,各地中小学仍普遍面临劳动教育实践的“场地之困”。一是校内劳动实践资源总体稀缺,二是校外劳动实践资源开发利用不够,三是劳动教育实践场所形式单一。为此建议:
一、加强统筹,构建协同机制。构建政府负责、有关部门参与的协同机制。各级政府应将劳动教育纳入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加大对劳动教育经费投入的统筹,大力推进校内劳动教育场所标准化建设和校外综合性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如,苏州市每个区县至少有一个专供青少年开展劳动教育的“六有”基地,即有土地、有经费、有场馆、有宿舍、有教师、有课程。
二、立足实际,挖掘校内劳动实践场所。中小学校要发挥主体作用,因地制宜,采取“整体+边角”形式,将“边角”小空间改造成劳动实践场所,打造立体校园。或充分利用周边资源,新建、改造劳动实践场所。
三、积极推动开放科教系统资源。推动各高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等结合自身专业、学科特点,开放相关实验室、实践基地,为中小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劳动教育服务。
四、着力打造校外综合性劳动实践场所。利用校外综合实践实训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中小学研学教育实践基地等资源,打造综合性劳动实践场所。如,南京市浦口区行知教育实践基地,践行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理念,融合爱国主义、革命历史、传统文化、自然生态等资源,劳动教育内涵丰富。
五、共建共享行业劳动实践教育基地。教育部门要加强与文旅、农业、科技等部门合作,积极打造融合生活、劳动、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多样化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建立“校外劳动教育联盟”。如,常州市建立了以“市级学生劳动实践中心+生态农业体验、地方文化传承、智能制造实践、未来职业探索”为模式的劳动实践基地。
江苏省南京市政协委员,民进江苏省委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南京市秦淮区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校长)潘春雷: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人才队伍建设
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已经三年,目前正在蓬勃开展。要实现从“有”到“优”的突破,人才队伍建设至关重要。中小学劳动教育人才队伍建设要走专业化道路,亟待培养三类人才:
一、培养一批中小学劳动教育研究人员。学校劳动教育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将经验转化为可以借鉴推广、能普遍运用的规律,需要有更高层次的专家来完成。目前,家长学校、中小学心理指导中心等对学校开展专项教育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劳动教育也应该有专门的研究机构,由高校、教育科研、行业专家组成,研究劳动教育、指导劳动教育实施。
二、实施中小学教师全员轮训。学校劳动教育师资的专业化水平是劳动教育质量的关键,劳动教育师资包括劳动课专任教师和学科教师两部分。要建立劳动课专任教师职前职后培养的长效机制,高校开设劳动教育专业,培养劳动教育师资;建立劳动课专任教师职业发展的通道,建立绩效考核、职称评聘等方面的激励机制。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需要学科教师具备劳动教育的能力,而实施专项全员轮训是提高教师专项能力的有效途径。建议“十四五”期间实施中小学教师劳动教育全员轮训计划,同时予以专项经费保障。
三、建立劳动教育兼职人才库。要建立由家长和各行业专业人员构成的兼职劳动教育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如,南京市考棚小学的劳动教育卓有成效,校内建设了“智慧种植”“快乐厨房”“网络空间”等学习场域,校外与浦口国防基地等共建,组建了兼职教师队伍。社会各行业要将劳动教育作为自己的责任,要有专门的、经过考核合格的劳动教育人才,相关部门也要将行业开展劳动教育的成效纳入考核,真正在学校、家庭、社区的协同实施机制中形成劳动教育合力。
全国政协委员,海南省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委、海南省委会 主委史贻云:营造关心支持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
近年来,海南省将加强劳动教育作为打造“健康阳光、好学上进、勤劳诚信、文明朴实”中小学生特色印记的重要内容,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关心支持劳动教育。结合在海南的实践和调研,我认为,要破解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场所缺乏、师资不足、社会合力不够等问题,关键在于充分认识劳动教育的社会属性,树立“开门办劳动教育”的理念,完善政府统筹、社会协同的支持机制。为此建议:
一、加强政府统筹,建立劳动教育实践场所开放共享机制。建议各级政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政府统筹规划、评估认定、奖补支持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机制,明确应面向当地中小学校开放适合的劳动教育场所,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运营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参考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做法,制定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评定办法,以县区为单位,认定公布职业体验类、学工学农类、志愿服务类、技艺传习类等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提供多样化的劳动教育资源。
二、加强普职融通,拓宽中小学劳动教育师资来源。近年来,海南积极推动职业院校与中小学建立师资交流共享机制和“一对一”横向融通机制,职业院校定期安排教师到中小学校开设职业技能课,有效解决了中小学校内劳动教育师资不足、职业技能不高等问题。建议教育部、人社部研究制定拓宽师资来源、打造高水平专兼职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的办法。
三、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劳动最光荣”的校园文化和社会氛围。建议国家将五月第一周或五月份确定为“劳动宣传周/月”或“中小学劳动教育周/月”,中宣部集中宣传劳动创造、劳模和大国工匠等典型人物和事迹。建议总工会会同教育部组织全国中小学生劳动技能大赛,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组织中小学生劳动技能大赛,举全社会之力支持劳动教育。
来源: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