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劳动教育怎么做?浙江省省教研室提出中小学劳动课程实施建议
日前,《中共浙江省委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文件提出“推进学校劳动教育规范化”,要求“开好劳动教育必修课程。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全省大中小学全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中小学每周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不少于1课时。”
为落实劳动教育,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提出融合育人的新时代劳动教育观,劳动教育作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四育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形成教育合力,在贯通融合中实现“五育”并举,强调提升劳动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劳动课程要沟通学科教学与课外实践,并注重劳动特征的学习真实发生。
为此,省教研室给出《浙江省义务教育教科书劳动》和家庭劳动清单两个“锦囊”,并构建了融合观引领下的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劳动课程目标
劳动课程目标应以中央劳动教育实施意见所明确的劳动教育总体目标为主要依据,考虑维度结构、层级结构及要求。
关注劳动课程目标的整体性与结构性,提出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思维、劳动品质为核心的劳动素养,把握劳动课程目标的层级性,针对不同的年龄段提出不同的要求。
对劳动素养的结构性把握,避免过去仅以技能、以德育、以过程或体验等某一方面作为劳动教育总体目标的情况,走向素养取向的完整的劳动教育
劳动课程内容
中小学劳动课程内容要与劳动素养培养目标相匹配,其选择既要避免随意化,注重规定性、基础性,又要考虑因地制宜,关注选择性、开放性。
为此需要系统地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内容。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以任务群为基本单元,构建了劳动课程的内容体系。
统筹考虑十大任务群在不同年段的分布,小学低段以生活劳动类任务群为主,小学中高段适当增加生产劳动基础类任务群,初中兼顾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基础、服务性劳动类任务群。每个任务群开发了若干以劳动观念与品质引领的劳动实践项目,既注重项目基础性、适应性,又考虑了实施的因地制宜。
劳动课程教学
劳动教育带来的不仅是育人目标和内容的变化,而且深刻影响着育人方式,从原有的过于基于书本的学习走向实践学习。劳动教育的主要方式是亲历实践、项目探索、价值澄清,让学生在完成真实、综合性任务的过程中,经历完整的劳动实践过程。
为此,省教研室研制了《浙江省义务教育阶段劳动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21版)》,从课程定位、目标把握、学习方式变革、实践指导、评价引领、安全保障、家校合作等方面提出16条教学建议,并下发供学校使用。
劳动课程评价
应当积极发挥评价的引导作用,促进体现劳动实践特征的学习的真实发生。
评价不仅要关注劳动工具选择的合理性、工具使用的规范性和熟练程度,关注劳动强度、劳动效率、劳动时长等劳动实践要素,而且要关注学生劳动实践过程中的参与度、主动性、积极性,还要关注表现出来的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和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安全劳动、创新劳动等劳动品质。
为此,一方面要围绕评价目标开发评价工具,制订劳动任务表现量规,确定学生表现评价的维度、等级以及表现特征的描述。另一方面,要选择合适的劳动教育评价方式。不仅要关注过程性评价,在平时劳动实践过程中通过评价及时反馈,而且要关注终结性评价,通过作品制作评价学生的劳动能力,通过劳动技能展示评价学生的劳动技能,开展反思性评价,让学生以反思清单或报告形式明确自身在劳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进步情况。
来源:新劳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