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浙江省委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
2021/11/26 11:44:49 动态 浏览量 :

中共浙江省委 浙江省人民政府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

202191日)


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精神,现就加强新时代我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强化综合实施、坚持因地制宜为基本原则,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积极探索具有先行示范作用和浙江辨识度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模式,全面构建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为依托的开放协同的新时代浙江劳动教育体系,大力传承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和浙江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必要的劳动能力、发展基本的劳动思维、塑造优秀的劳动品质,全面提高学生劳动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二)教育重点。

根据教育目标,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结合劳动新形态、产业新业态,有目的、有计划、项目化地组织不同学段的全体学生参加以体力劳动为主的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身心参与、手脑并用、知行合一,亲历劳动过程,在劳动实践中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实现价值体认,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良好的劳动品质和基本公民素养,发挥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

小学:注重学习参与日常生活劳动,主动分担家务,学会日常生活自理,适当参加校内外公益劳动,使学生养成卫生、劳动习惯,感知劳动乐趣,爱惜劳动成果,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

初中:注重增加劳动技能,以家政学习、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等为主要内容,兼顾校内外劳动教育,使学生初步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品质,增强公共服务意识和担当精神。

普通高中:注重丰富职业体验,开展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使学生熟练掌握一定劳动技能,增强职业规划意识,具有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

职业院校:注重结合专业人才培养,依托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参与真实的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使学生增强职业认同感和劳动自豪感,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

普通高等学校:注重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和大学生创业,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使学生积累职业经验,提高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创造有价值的物化劳动成果,培育创造性劳动能力和建功立业的劳动情怀。

二、实施路径

(一)推进家庭劳动教育日常化

1.推行日常生活劳动清单。

各地应围绕衣食住用行等方面生活自理和家务劳动,推出中小学生日常生活劳动必会项目清单,其中小学、初中生每学年必会项目1—2项,实行家校联动评价,做到人人过关。鼓励探索推出日常生活劳动引导项目清单。各地要在2022年秋季开学前推出日常生活劳动清单。

2.落实家庭劳动教育要求。

家长要言传身教,鼓励孩子自觉参与、自己动手,随时随地、坚持不懈地进行劳动,掌握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每年学会1—2项生活技能;鼓励孩子利用节假日参加各种社会劳动,让孩子从小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

(二)推进学校劳动教育规范化

3.开好劳动教育必修课程。

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全省大中小学全面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中小学每周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不少于1课时。职业院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专题必修课不少于16学时。普通高等学校结合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开设实践体验性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其中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

4.用好学校劳动教育教材。

将劳动教育贯穿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建设实践导向、理论支撑、五育融合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构建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使用经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核通过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教材,落实好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国家教材。鼓励普通高等学校加强劳动教育类教材建设。

5.办好大中小学劳动周。

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周宣传教育。每学年的中小学劳动周由各地教育部门确定公布;普通高等学校可以劳动月形式集中落实各学年劳动周要求。劳动周可安排在学年内或寒暑假,以集体劳动为主,小学以校内及学校周边为主,中学、高等学校以校外为主并兼顾校内外。

6.落实好校园内日常劳动。

大中小学生要做好教室、寝室的值日值勤、清扫保洁、收纳整理等日常劳动,自觉参与校园公共设施场所的卫生包干、绿化美化、垃圾分类等义务劳动和管理服务,让学生逐渐成为校园劳动的重要主体。

7.推进劳模工匠进校园。

举办劳模工匠宣讲、各行各业技能讲授展示等进校园活动。用好社会劳动教育资源,结合学雷锋纪念日、植树节、劳动节、丰收节、志愿者日等节假日开展劳动主题教育活动,丰富校园劳动文化。

(三)推进社会劳动教育多样化

8.组织学生参与生产劳动。

组织大中学生深入工厂、田间等劳动场所,参加力所能及的学工、学农生产劳动,与普通劳动者一起经历劳动过程,体认劳动创造价值。深入高新企业、科研院所等技术与工程领域,让学生体验现代科技条件下劳动实践新形态、新方式等,在生产过程中体验从简单劳动、原始劳动向复杂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发展过程,学会使用工具,掌握相关技术,感受劳动的光荣和伟大。

9.组织学生参与服务性劳动。

组织学生参加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等新型服务性劳动,参加公益劳动和志愿服务,利用知识和技能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树立服务意识,实践服务技能,强化社会责任感。

三、支撑保障

(一)劳动实践场所建设

1.多样化建设劳动实践教室。

编制省普通中小学劳动实践教室装备指导意见,重点研究制定劳动综合实践、家政等通用性劳动实践教室及木工、金工、电子电工、建筑模型、传统工艺等主题劳动实践教室的装备指导意见。完善学校建设标准,至2025年,普通中小学均配建劳动实践教室。鼓励建设流动的劳动实践教室。因地制宜利用校内及学校周边场所建设开放式的劳动实践教室。

2.多形式开辟劳动实践基地。

构建涵盖考察研习、操作训练、项目实践、榜样激励等功能的校外劳动实践场所,丰富与产业发展相契合的劳动教育实践资源。建立以县为主、政府统筹规划配置中小学(含中等职业学校)劳动教育资源的机制。各地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分类公布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每个县(市、区)均建有综合性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到2025年,公布省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300个,满足中小学多样化劳动实践和职业体验需求。普通高等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和服务社会功能,公布一批省级生产性实训基地、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争创一批国家级基地,满足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实训、实习和开展创新性劳动实践的需求。深入推进教育数字化改革,促进劳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二)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3.配备劳动教育专兼职教师。

建立满足需求、专兼结合并具备理论讲授、训练带教、实践指导能力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普通中小学在教师编制总量内按需要统筹安排一定数量的专兼职教师。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根据专业设置和实际需要配备劳动教育师资。建立劳动课教师特聘制度,鼓励聘请当地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劳动模范、企业技术精湛员工等担任劳动实践指导教师,设置荣誉教师岗、实践导师岗,多渠道配备兼职教师。探索建立中职学校与普通中小学师资交流共享机制。发挥班主任、辅导员、教职员工作用,合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4.提高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

研究制定不同学段劳动教育标准。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开展全员培训。实施劳动教育课程教师专项培训。将劳动教育纳入青年教师和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内容。省、市和有条件的县(市、区)配备劳动教育教研员。支持普通高等学校设立劳动教育研究机构。

5.建立劳动教育教师激励机制。

将劳动教育履职情况纳入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教育教学考核内容。建立符合劳动教育专任教师特点的考核体系,完善工作绩效评价标准、职称评定办法,劳动课教师在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评优评先、专业发展等方面与其他专任教师享受同等待遇。

(三)劳动教育工作机制建设

6.健全经费投入机制。

各地要加强经费统筹,支持劳动教育,推进学校劳动教育设施标准化建设,有条件的地方要逐步提高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完善劳动教育器材、耗材补充经费保障机制。学校按规定统筹安排公用经费等资金开展劳动教育,确保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实施、师资聘请等需要。多形式筹措资金,建设校外劳动实践基地,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吸引社会力量提供劳动教育服务。

7.健全劳动安全管控机制。

建立政府负责、社会协同、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大中小学劳动安全管控机制。建立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劳动教育风险分散机制,统一为中小学校购买校方责任险,鼓励购买劳动教育相关保险。各学校要加强对师生的劳动安全教育,强化劳动风险意识,建立健全安全教育与管理并重的劳动安全保障体系。以安全、适度为原则,合理安排劳动任务、强度、时长,在场所设施选择、材料选用、工具设备和防护用品使用、活动流程等方面制定安全、科学的操作规范,强化对劳动过程每个岗位的管理,明确各方责任,防患于未然。科学评估劳动实践活动的安全风险,制定风险防控预案,完善应急与事故处理机制。

8.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

健全和完善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标准、程序和方法。以学生掌握实际劳动技能和价值体认情况为重点,通过平时表现评价、学期评价、学段综合评价,客观记录学生日常生活劳动清单项目达成情况、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完成情况、参与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情况等,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用好评价结果,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普通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要在学校招生自主测试环节强化实践操作能力评价。

9.建立以展促育、以赛促劳示范机制。

在大中小学普遍开展学生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活动,在高中和大学开展志愿者星级认证。大力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大赛,探索开展区域性中小学生劳动竞赛。

四、组织协同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要切实加强领导,定期研究劳动教育工作,明确各阶段目标任务和部门职责,建立全面实施劳动教育的长效机制。各级政府要加强统筹协调,解决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教育部门要制定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纲要和行动方案,具体推动学校落实劳动教育主体责任。

(二)加强各方协同。

发展改革部门将劳动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机构编制、人力社保、财政部门做好劳动教育师资、经费保障。经信、科技、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农村、商务、文化和旅游、国资监管、体育等部门要积极协调企业公司、农场场馆等履行社会责任,开放实践场所。工会及行业组织要积极推动劳模工匠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民政、共青团、妇联及公益基金会、社会福利组织等部门和单位要组织动员相关力量搭建活动平台,支持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公益劳动。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部门要加强劳动安全的监管和指导。

(三)加强督导评估。

将劳动教育纳入教育督导体系,对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保障情况及学校实施情况进行督导,督导结果向社会公开,同时作为衡量区域教育质量和普通高等学校分类评价的重要指标,作为对被督导部门和学校及其主要负责人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将支持学生劳动教育情况纳入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报告事项。

(四)加强宣传引导。

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弘扬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主旋律。总结推广各级各类学校劳动教育典型经验和优秀案例,组织开展劳动教育经验交流和成果展示活动,将劳动教育教学成果纳入省级教学成果奖评选范围。按有关规定褒扬激励劳动教育工作成绩突出的集体和个人,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劳动教育的浓厚氛围。


来源:教育之江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