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霞: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三重内涵
2021/10/15 9:15:05 科研 浏览量 :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简称《意见》),标志着我国劳动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准确理解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把握其与以往劳动教育的不同,是推动新时代劳动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从《意见》看,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至少表现为三个层面:通过劳动的教育、关于劳动的教育和为了劳动的教育。

通过劳动的教育,强调劳动教育是让学生参加劳动实践进行锻炼的教育。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劳动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和途径。《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要“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这表明,新时代劳动教育高度重视“通过劳动的教育”,而且明确了实施重点。

关于劳动的教育,强调劳动教育是引导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劳动的教育。新时代劳动教育不仅仅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途径,更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因此,不能仅强调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更要重视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意见》多次强调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这一目标的实现,固然离不开劳动实践锻炼,但也离不开关于劳动的正确认识。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劳动科学教育,让学生全面认识劳动的本质属性、劳动的多维价值、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价值观念、知识经济时代的劳动样态与发展趋势等,对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至关重要。《意见》提出,劳动教育要使学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要“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这些都离不开“关于劳动的教育”。

为了劳动的教育,强调劳动教育是让学生真正做好参加劳动的准备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做好参加劳动的准备,这绝不只是一个传授知识和技能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道德上做好劳动的准备,即热爱劳动,对某种劳动形成一定的经验,能够自觉地参加劳动,并有意识地确定自己从事某种劳动的志向。当前,我国部分青少年中出现的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正是劳动准备不足的典型表现。《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这既凸显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也从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三个方面指出了让学生做好劳动准备的方向。

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劳动教育模式,不仅要强调“通过劳动的教育”,注重劳动实践锻炼,而且要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这一根本方向,从目标、内容、方式等维度进行系统设计,形成互为支撑的劳动教育实施体系。

(来源:人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