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程体系
芬兰教育家乌诺•齐格纽斯在1860年曾提出这样的观点:“孩子和青年应该充分熟悉并了解劳作不是一种枷锁和负担,而是一种美和光荣、一种幸福、一种对世俗生活的美好祝愿。”
芬兰劳动教育在课程设置和评价标准方面有着较为成熟的体系,包括手工课、家政课、编程课程及综合课程等。芬兰劳动教育不仅停留于对于某种具体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让孩子学会尊重劳动和热爱劳动,并且发展孩子的技能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非常值得国内的劳动课程体系的借鉴。
2具体课程
芬兰国家课程约每十年修订一次,芬兰2013年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于2016年在中小学全面实施新课程。芬兰的传统劳动教育课程——手工课有着150余年的发展历史,另外还有家政课和综合课程等门类。
(1)手工课
手工课始于19世纪末的芬兰,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芬兰规定每年级每周手工课的最少课时标准:一、二年级1节,三至六年级1.25节,七至九年级2-3节。相比以往规定,新近手工科目课时量的增加,足以表明芬兰教育理念对劳动教育价值的高度重视。
目前,芬兰手工课主要包括两大门类:一类为针织、缝纫、布艺等在内的“轻手工”课程,另一类为木工、金属技工、电子等在内的使用机械设备的“重手工”课程。
(2)家政课
家政课是芬兰规定7-9年级的必修课程,每周至少1小时。
主要涉及三个主题:一是食物选择与食品制作。民以食为天,学习食材的准备和烘焙制作技能,理解饮食文化是自我身份认同和家庭身份认同的一部分。二是与生活起居相关的知识和能力。学会合理地使用水、电、天然气、洗涤用品等资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承担在家庭中的责任。三是家庭消费和理财能力。了解消费者的权利和义务,掌握获取最新消费信息的方法,反思媒体对个体和群体消费行为的影响,学习负责地选择与决定,了解金钱与家庭生活的关系等。
(3)编程教育
编程教育也列入手工课。芬兰在新课标中对编程教育要求较高,早在学生一年级就开设。与其他欧洲国家将编程作为单独的专门的课程相比,芬兰更倾向于将其融入到手工、数学等不同学科中来开展,这也是其编程教育模式的独特之处。如三至六年级的手工学科,要求学生探索使用机器人和自动化相关工具设计与完成手工作品;七至九年级的学生则要通过编程来更好地设计作品等。编程教育的融入进一步增强了手工教育的科技属性,也使手工教育这门150余年长盛不衰的必修课获得更新更强的生命力。
(4)综合课程
除上述课程之外,每所学校每学年需保证开设一门每周一课时的综合课程(跨学科项目课程),要求贴近实践、贴近社会,以问题或现象为导向,反映出劳动教育的特点。可以与手工课结合,以学生完成某一作品为结果导向。例如,学生设定目标为用3D打印技术制作某一作品。学期初,学生需撰写设计计划,可独立或合作完成作品,教师帮助并指导学生完善设计计划,在此基础上,学生推进并完善设计工作,最终完成目标作品。
【会议预告】
2022年中小学劳动教育研讨会将于6月11日、12日在北京举行,5月10日前报名参会,会议通知详见“学会”栏目,地址:http://le.easdt.com/news_show.aspx?id=695